从米开朗基罗到Jay-Z,从美第奇到软银,显而易见,资本助力文化规模化

从米开朗基罗到Jay-Z,从美第奇到软银,显而易见,资本助力文化规模化。当文化背后有货币稳定性时,更多人会接受它。像印刷机、广播或网络这样的技术帮助传播文化。资本既用于创造艺术,也用于分发的手段。

但当表达的媒介本身就是金钱时,会发生什么?

这是加密货币行业苦苦寻找答案的万亿美元问题。

加密货币起源于用赛博朋克价值观取代银行的意图。这不难理解,考虑到中本聪将比特币白皮书发送到的邮件列表中,许多人因加密工作而遇到麻烦。在1990年代早期,出口加密软件被比作出口核武器。因此,早期对比特币的采用者并非金融科技爱好者,而是像丝绸之路这样的毒品市场和被PayPal封禁的维基解密等公司。当维基解密因被PayPal封禁而接受比特币时,中本聪警告他们“踢了马蜂窝”。那是2011年,比特币还处于边缘地带。

随着以太坊2014年的ICO(首次Token发行),行业开始吸引关注。2017年3月Cosmos的ICO为区块链热潮奠定了基础。

Uber?放上区块链!Tinder?对,也放上区块链!地方政府?必须上链!

我们要将一切都放上区块链,Token化一切,因为世界需要更多去中心化。开玩笑的——带着一丝悲伤。

两个因素在这里起了作用:

  • 以太坊的智能合约使得发行、转移和交易资产变得简单。
  • 链上资本形成是一个新颖的想法。创始人可以绕过“邪恶”的风投,直接从“社区”筹集资金——或者说,从打算卖出Token获利的人那里。

ICO让风投的股权投资有了流动性,同时允许散户参与。当时的伟大承诺是,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将被颠覆。那时的文化围绕着共享资产所有权(通常是Token)和分布式治理(通常通过DAO)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。

像金融市场的许多篇章一样,那个时代充满了乐观情绪,直到资产价格下跌。

随着市场的发展,加密货币用户分化为两类:量化交易者和农民。

  • 量化交易者是精明的交易员,利用资金池、信息优势和金融知识积累财富。
  • 农民是加密货币中的普通用户,通过为协议贡献劳动获得回报。我认为自己也算个农民,因为我的加密货币大多来自为协议贡献知识产权(IP)。长尾的农民是那些为了空投而付出额外努力的用户。

你甚至不需要发行Token,只需称之为“积分”并卖一个梦想。

滚动至顶部